分卷(55)
第(3/4)节
户外实践课?
听都没有听说过。
但也没有说什么,现在他们只要敢在这些小祖宗面前质疑一句,这些小祖宗能跳得三丈高,你们那么能,你们怎么不是北凉的第一才子?
气得人头顶烟都要冒出来。
但又不得不承认,自从他们家的这些祖宗跟着莫少珩后,居然很少听说到处闹事了。
甚至,回到家中,还能主动安排一些时间练武和练琴,看得他们都以为自家子辈是不是换了一个人。
但也没高兴太早,因为听说在国子监依旧将先生气得吹鼻子瞪眼。
莫少珩一行人到了庄子上的时候,已经是傍晚了。
趁着傍晚太阳不晒人,莫少珩正好带着人去地里看看。
地是好地,就是被隔离得太开了。
老是有一些山脚拐弯将土地分开。
莫少珩看了看,他或许知道为何产量一年不如一年了。
问了一句庄子上跟随来的老管事,每年的种子,用的都是这些地里的?
老管事赶紧点点头,正是。
农家种地,都是自家留种,所有人都是这般。
莫少珩心道,这就是最不妥的地方,初中的课程上就有说明原因。
这种小范围种植,造成了小群体自授粉的情况,种子的品质会以十分快的速度退化。
自然一年的产量差过一年。
有人会问,古代没有优选的种子公司,没有基因技术,为何依旧能数百年数千年的耕种,不见种子退化得多厉害?
其实这是因为大面积种植的原因,也就是形成了杂交,一定程度上免去了亲近后代的产生。
当然杂交的结果是不定向的,有可能出现好种子也有可能出现更劣质的种子。古代的粮食为何产量低,和现代的产量完全没办法比?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没有定向培养。
甚至像现在这样,小群体自授粉,种子一年比一年退化得厉害。
莫少珩对十多个学生招了招手,今天给你们讲一些常识
顺便,我们也定下我们学习的第一个大课题,种子的定向培养。
或许这些学生,也有震惊世人的一天。
这些东西,若是在课堂上讲,那是无聊透顶,但在田野上,迎着夕阳,又是不一样的感觉。
这些都是常识。
一群学生哦了一句,他们也觉得这是常识,他们之所以不知道,孤陋寡闻呗。
时间很快过去。
第二天,各回各家。
赵景澄打着哈欠,他得回家补瞌睡,庄子上是好玩,就是晚上蚊虫太多了。
路过大厅,仪王妃正在和管事嬷嬷说什么。
王妃,今年庄子上的收成怕是又要少了。
说来也怪,一年比一年少,我们府上当初新耕地买太多了
赵景澄刚走过门口,又倒着退了回来,眼睛直眨巴,娘,你们刚才在说什么?
赵景澄走了进去,手上拿着一个线装本子。
仪王妃不由得拿过来看了看,本子里面夹着一束粟,上面写着什么单倍体双倍体,愣是没有看懂。
赵景澄见仪王妃在看他的笔记,居然有点害羞,这是我昨天课上的时候,跟着做的标本。
以前范慎老是说我是个憨憨,昨天看了我做的标本后,竟然夸了我一句,说我还有点文艺呢。
第41章染布
娘,我这个叫笔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还有这个,是标本,夹在书本里面,可文艺了。
第(3/4)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