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身带个老祖宗 第25节
第(3/4)节
大概是路谦说得太过于诚恳了,祖宗一时半会儿没品过味儿来,毕竟他也想不到自己的后代还能这般不要脸。
寻思了一会儿后,他便道:“就你如今这个情况,能做的还真就只有好生做事。或者这样,全靠同行衬托懂不懂?别人一年半年也写不出个屁来,你认真的写一份赋文策文。都不用送去狗鞑子皇帝那儿,单就是翰林院的那头朱,但凡他欣赏你,你要升个一官半职的,就很容易了。”
主要是路谦如今的品阶太低了,加上他本身年岁又小,又才刚入仕一年,无论从哪方面来看,康熙帝都不会注意到他的。
甚至于,像去年地龙翻身后,康熙帝的确是短暂的关注过他,但也仅限于赏赐而已,并不会重用他。
“说白了,就是你本人太拿不出手了!”祖宗解释道。
路谦:……
“我怎么就拿不出手了?”
“太年轻了,我老早就跟你说过的,让你别太早下场考试。以你的学识,通过乡试是必然的,但想要过会试就有些勉强了。所以我才让你晚点儿下场,最好是等到你有个二十岁了,及冠以后,学识也更渊博了,一口气来个三元及第,一下子就名震天下,狗鞑子皇帝肯定会将你立成靶子的。”
立靶子……
那是抓典型好吗?见了鬼的立成靶子。
“考都考完了,如今说这些还有什么用?”路谦倒是不后悔,他算是看出来了,像明史馆的邵侍读,还有最近刚升官的高侍读。说白了,他们也不是全占了年纪的便宜,而是本身就有着十数年的仕途经历。
所以,由此可见,他起码也得等十几年?
也许找朱大人套近乎会是个好法子。
路谦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
于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路谦几乎算是完全放弃了查找建文帝的资料,反正死都死了,追究是怎么死了、啥时候死的、在哪里死的……
咋滴,查清楚以后还能活吗?
他决定写关于明太祖朱元璋的策文。要知道,这位身上的争议点也有不少。像立储一事,立皇长孙而非皇子,哪怕当时拥护的人不少,但不得不承认,明朝的乱象自此而起。
不过事关储位,路谦有些拿不定主意,迟疑之后,决定先找个保守一点的题目。
对了,就写朱元璋诛杀功臣一事!
写历史上的明太祖是如何真实的演绎了一番“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历史大剧。
祖宗:……淦!
第25章大清第一佞臣。
此时不过才康熙十九年,距离清军入关也才第三十六个年头。
因着是霸占了汉人的江山,甭管满人如何自我说服,在明面上还是不敢搞出太多的事儿,起码在多数事情上他们都选择了遵循明制。
这里头,既有投靠清军的前明臣子的功劳,也有满清自个儿的考量。
说白了,天大的好处都叫你拿走了,在旁的一些细枝末节上面,适当的退让一步又能如何呢?汉人有句老话叫做,肉要埋在饭里吃,满人也有类似的训诫。
总之,在这个汉家天下尚未完全坐稳之前,该尊重的文化就要尊重,该沿袭的制度就该沿袭,该做的表面工作……自是一点儿也不能少。
例如翰林院这般的官府机构,更是同前明完全一样。就不说制度方面了,连建筑物都是尽可能的修缮复原,除了里头的人变了,景和物还真就原先那般。
也正因如此,祖宗有时候就会不由的一阵恍惚。
路谦那小兔崽子太欠抽了,祖宗有心情时骂骂咧咧
第(3/4)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