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子的古代日常 第9节
第(3/4)节
,而且大郎又在他手底下当伙计,以后也会更亲近些,但人家提出要二十两的聘礼。
这二十两便是放到县城里的小户人家,也不是一笔小数目,可是以掌柜的身家,提出这么多聘礼似乎也不过分,况且人家也给出了第二条路,那就是干脆入赘到他们家,不仅不要顾家的聘礼,反而愿意再倒给一份彩礼。
顾大郎觉得入赘了也没什么,反正他常年待在县里,只是隔三差五回来一趟而已,便是入赘了如今也是差不多的,除了将来孩子姓氏从女方而已,便要同意。
可胡氏哪里肯,她就生了这么一个儿子,要真是入赘了,那她的天仿佛都塌了,可她也舍不得放弃这么好的媳妇,县城里的独女啊,要是大郎娶了她,那在城里就有了宅子了,就哀求赵氏拿出二十两银子来。
家里供五郎读书这么多年,也是出了不少银子,为何却不愿意给大郎娶一个好媳妇呢?
赵氏脸拉得老长,“你想都别想,还二十两的聘礼?便是二两银子也不可能!”在这乡下地方,哪家娶媳妇要这么多银子?这是娶了祖宗回来?
赵氏其实心里门儿清,知道这大儿媳妇是惦记上了那掌柜独女的身家,若真掏出了二十两,说不准日后大郎便能继承女方城中的产业,可她顾家其他的儿郎怎么办?
给大郎掏出二十两,那日后二郎、三郎、四郎呢?至于五郎,那肯定是不用愁的,想到五郎,赵氏脸色好看了些,她眼睛盯着胡氏,“我晓得你是心里惦记着家里送五郎去读书的事……”
“……但我告诉你,五郎读书这三年,银子的花销也没超过二十两。”
胡氏错愕,没有立即反驳,而是失口道,“这不可能!”都说读书耗钱,怎么可能没有二十两银子。
“那行,今日我就与你们好好掰扯掰扯,省得你们整日觉得我偏袒了五郎。”赵氏拎了一长条板凳过来,决定要把五郎读书的账目公开,省得这几个不省事的日日瞎想,平白让五郎担了恶名。
第17章
赵氏目光扫过几个儿媳,“你们那些小心思我都瞧在眼里,觉得我偏袒五郎?可五郎读书这三年也只花了家里十五两的银子……”
“十五两也不少啊……”钱氏忍不住嘀咕,顾二伯赶紧拽住她往一旁缩了缩,果不其然,赵氏的目光立马落到这个二儿媳身上,冷哼一声,“是不少,可这银子只是为他一人花的吗?若是五郎以后读出名堂,你们几房不添光吗?旁的不提,便是赋税徭役每年能省下多少你算过了吗?”
钱氏立即赔笑,“娘,我错了,您老人家说得多,您继续、继续……”
赵氏才不和这个脑子犯蠢的儿媳计较,继续翻前账,“五郎读书这三年,除了每年束脩三两银子外,逢年过节去李秀才家送礼的银钱加起来也不过五两,而每次他家还会回礼……”所以折合下来,顾家并没有送多少东西到李秀才家,相反,五郎住在他家三年,虽然交了些饭钱,但其实根本不抵用,一直是李秀才在自掏腰包养五郎。
李秀才是知道顾家状况的,也知道农家要供一个读书人不容易,生怕顾家人到时候不舍得出钱供顾成礼,好不容易遇到的读书苗子就没了,故而这三年来很少收顾成礼送去的节礼,甚至还想方设法地给他补贴。
“……五郎用的笔墨,多数都是李秀才买的,甚至连要用的书,也是让五郎借用旧书抄的……”赵氏想起这李秀才一家,心里很是感慨,若五郎将来真的出息了,那李秀才就是他们顾家的恩人!
原本抽噎的胡氏逐渐不吭声,赵氏说的这些她们也是有目共睹,也正是因此她们更能清楚地认知到五郎的读书天赋,若不然李秀才为何
第(3/4)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