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6章 没有实力的罗斯国
第(3/3)节
文钱。而大明却要承担突厥方面道路、水利的兴修,军队消耗,官员的俸禄,这岂不是只出不进的亏本买卖么?”
文化界的报刊是不耻于说这些言利之言的,但是《大明商报》却毫无顾忌,尤其是在他们提交的减免税额意见书被北京驳回之后,更有发泄的冲动。
“再差的房子,租给别人住总也要些房租,如今突厥地方却是房东赔钱请人来住,这是何道理?”
《大明商报》的读者群属于略有资产,做些小买卖小生意的小康之家。这份报纸的风格就是直白,善用比喻,以及成版的广告。当然,在《大明商报》看来,广告也是新闻的一种,同样都是信息嘛。
实际效果也是如此,因为《大明商报》对突厥的怨气深重,花了大力气介绍这块大明新的土地,使得许多人都知道了大明西面还有这样一块待开发的土地。也有不少对丝绸之路充满憧憬,同时被突厥地各种免税政策所吸引的商人,纷纷带着大明的茶叶和丝绸,再次踏上了前往西域的道路。
此行都是陆路,反倒比海路更受欢迎。为了保护大明百姓的这种积极性,徐梁不得不规定这条丝绸之路的终点暂时设在突厥斯坦,以免汉民们在无知之中冲入鄂图曼人的领地。
论说起来,鄂图曼人对同一宗教的兄弟是很讲信义的,但面对异教徒,他们根本没有任何信义可言,似乎在他们的教义中,不信仰他们的宗教就是一种罪过。之所以鄂图曼帝国会封锁陆上丝绸之路,正是因为这种对“罪过”的惩罚心态,可以让他们在结束交易的同时,拔出弯刀进行抢劫。
好在大明的领地上也有信仰这种宗教的人,而他们显然温和得多——这正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的缘故。让这些温和派带着商货前往鄂图曼进行交易,危险性就能下降许多,而鄂图曼本身也需要大明的丝绸、瓷器、茶叶和工艺品,正好将他富有的黄金宝石交给大明来利用。
只要能够打通这条通往鄂图曼的商路,世界贸易的圆环就只有薄薄一层,随时可能被打破。
现在大明需要的只是时间,以及切入影响世界潮流的机会。
第(3/3)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