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君 第71节
第(4/4)节
那侄女手底下干活的,只不过请人才几天,时日还短,还没传得沸沸扬扬罢了。
知情的,眼下在柳族长家的就有一个。
“这事是真的,我家里的就去看了看情况,柳大田、柳春山家的,在卫氏手底下都是做衣裳,计件,都是好料好衣裳,听说一件最便宜的也一贯两吊钱,贵的两三贯的卖价,柳家那侄女儿裁剪绣花,她们只管缝制,一做完就叫晏安送出外边铺子里卖去,销得挺好。”
“柳渔那姑娘还会绣花?”
那人点头,道:“我家里的问了大田他娘,听说大田媳妇这几日每隔一两天就有三五十文的出息,现做现结热乎的铜钱领回家去的,所以他们两家赊生布给晏平没带犹豫的,晏平这生意不成,卫氏和她那侄女的生意也红火着,有什么不放心的。”
来探消息的一人就笑:“你那么放心,怎么还来族长家打听?”
那人嘿嘿一笑:“我这不是好奇吗,他们家怎么好像一下子要发达起来了,这又是做成衣又是收布的,就来族长家听听呗。”
随着这里的消息传出去,族里愿意赊布给柳晏安的人家越来越多,从半上午起,被柳晏安找过的人家,陆陆续续去柳家给柳晏安回话,也当真看到了卫氏几人在做的成衣,这还有什么不放心的,都愿意赊布给柳晏安,问他大概哪天收,家里从今儿起也都白天黑夜的绩麻织布。
柳晏安就知这事能成了,只要有人起了头,后边大家都会跟上,不止族人,恐怕村里其他几姓的也要问上门来。
他与卫氏招呼了一声,道:“娘,我去趟县里,把这情况跟承骁说一说。”
一是确定具体行程,二是看看陆承骁那边情况,能容他带多少货,再就是把柳渔让他多会上几个人同行的话转达过去。
卫氏知道这是正事,挥手让他自去。
作者有话说:
不敢置信,我居然搞出了三更???果然一写做生意我就两眼放光。头发胀了,要去歇了,晚安~
另外说一下文中一点设定:古代旧制一斤为十六两,现在是一斤十两,我为了方便大家的习惯,文中设定一斤为十两。关于一匹布用多少两麻,是根据马王堆出土的那件夏布外衫再按文中设定的门幅和一匹尺数大概估算的,肯定不准,估得特别特别特别特别粗……别算,不然我要丢人(我数学是音乐老师体育老师混合双打教出来的,一看数字两眼纹圈,我娃都能秒杀我的那种程度)。
下方是参考资料,我从哪搜出来我也不记得了,每天都住在百度。
1苎麻在长江流域一年收获三季,一般栽培水平下苎麻一年可产300斤纤维。
2民国25年《江西年鉴》载:宜丰年产夏布32万匹,销外县25万匹。那时一匹,有长36、70、72、80尺四种规格。
第(4/4)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