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蜇伏】
第(3/4)节
中,经大家一商议,自己就成了现成的看护工,没两个月就被送来台湾。
因为真心对待爷爷,很得爷爷喜欢。每天送爷爷到附近的t大医学中心復建,搞了快半年,爷爷终于渐渐地能行动自如了。
可是刚来台北的时候,王儷实在是不习惯台北的生活方式,不大敢一个人出门。
像买菜,一斤不是500公克,是600克;每次一问价钱,都要心惊肉跳一番,不只是人民币值大了好几倍,台北的物价实在比福清贵了好几个档次;还有什么垃圾不落地,可是街上也见不到垃圾桶的,很不方便;后来又搞了垃圾分类,麻烦得要命;有阵子,连买东西的塑料提袋都要收钱,这不摆明着政府帮店家在抢钱?有次过马路,居然被警察叫到一旁唸了十分鐘,才搞清楚自己过街没走「行人穿越道」,差一点没被开单罚款,可是那时候没两辆车在马路上跑啊?
这让王儷实在想破头也搞不懂,号称自由民主的台湾政府,怎么管得比大陆还宽、还细啊?
原来王儷还没到台湾之前,都是由住在附近爷爷的一位老朋友林伯伯和他的儿子在照顾爷爷。王儷来台湾以后,光适应的问题就把王儷的头搞得一个有三个大,别说跑医院帮爷爷电疗復健了。林伯伯的儿子看王儷傻呼呼的,只得常常骑着机车带着王儷东跑西跑,让人生地不熟的王儷省了不少事儿,也传授了台湾过生活的一些常识,让王儷慢慢地融入台湾的生活方式。
大家想当然的,两个年轻人,郎未娶、女未嫁,又届适婚年龄,还会怎么着?同骑一辆机车,前拥后抱、耳鬓斯磨地自然就骑成了一户人家。
爷爷腰伤康復前,林王两府就结了亲家,林先生忙着自己的工作,爷爷腰伤康復了之后怕王儷自己一个人间着无聊,就凑了笔资金,帮王儷在住家附近的庄敬路上开了间小吃店,取「祥瑞和平」其中的两个字,就定名为「瑞平小馆」。
店里面炒饭、炒麵、汤麵、各地口味的热炒都有,还满合附近的上班族和居民的口味。附近大部份的小吃店礼拜一公休,「瑞平小馆」除了农历年前二后三天休息之外,几乎是全年无休的。再加上王儷认份、勤快和笑脸迎人,生意倒是不恶,除了让王儷很满意自己成了「个体户」,能独力在台湾操持一个小事业之外,也为家里带来了笔不小的收入,当然也少不了匯回福清的老家。
如果日子能这么美满地过下去有多好啊?
可世事多变,台湾的经济在新世纪之后一年不如一年,上班族的薪资不增反减,直接衝击的,就是王儷的这些民生事业。再加上2008年「金融海啸」重创台湾,虽然大家还是要果腹,客人没见减少,但点菜单上勾的餐点,全往低价的一侧集中,小菜、滷味也免了,营业额硬生生砍了快一半。熬到前年底,好不容易生意略为好转,可过了个农历年,店旁松仁路底的一家通讯系统大公司搬走了,一下子少了上千口的食客,小吃店又打回辛苦经营的状态。
去年入秋后,爷爷原本还算硬朗的身子,突然急转直下。刚开始,以为只是普通感冒,可是一个月没好,咳嗽不停,一检查已成了肺炎。长期用药之后可能又伤了肝肾,水肿反覆消涨,进食也不正常了。虽然林先生也时有帮忙,但是王儷基本上是蜡烛两头烧。在一次打电话回大陆福清的时候,家人提议,让间在家里的小弟王振华来帮忙。
好在近些年台湾经济不如大陆火红,探亲的配额很快就拿到了。可也神奇,好不容易等到王振华来了,爷爷的病却渐渐转好了,反倒让王振华大部分的时间都间间地没啥事作。
也好在王振华乖巧,二月底的一天中午,突然跑来帮忙,大概还算顺手,以后中午和
第(3/4)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