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過去的兩個人
第(3/4)节
,每个作者都有自己的写作偏好跟习性,藤林除了笔调冷漠诡譎、华丽又有感染力的特色外,也偏好没什么情感表达的主角。
甚至可以说,第一次看藤林月见的书,会很容易把主角当成反派甚至最终大boss。
苍白阴翳、高智商但低情商,冷漠并与人群疏离,即使是大夏天,但只要主角出场,气温就好像突然冷了十几度,直接从盛夏降温到初秋,彷彿世界如何嘈杂,都影响不了他的主角。
竹间卯也是,初出场的时候,潘寧世都可以感同身受蝉衣的惊惶,在那栋宽敞却冰凉的林间别墅里,父母双亡的孤儿好不容易被人领养,来不及培养感情就被直接扔下来面对冷冰冰的养兄。
换作是潘寧世,别说回话了,他觉得自己会哭出来逃走。
第二次读时,他已经跟夏知书签好了合约,为了整理书稿而重新阅读了一次,看得当然还是原文。大概是隔着语言的关係,潘寧世虽然隐约感觉有点不对劲,却也没多想,只以为那时候自己被夏知书拒绝了,受情绪影响了才会这样。
这是第三次,翻译成中文后,那种不对劲的感觉就更深了。也许是蜗牛的转化真的太优秀,原本在他脑中没有确切长像的两个人,现在隐隐约约变成了藤林月见跟夏知书的脸。
是不是自己多想了?潘寧世苦恼地盯着电脑萤幕,那句「只属于我们的生日」莫名显得非常刺眼。
「怎么了?表情这么难看?」总编端着养生枸杞茶从他旁边走过时问了句。
「没什么……」潘寧世苦笑着敷衍,总不能说自己把认识的人带入故事中,然后心情受到影响吧?就算蜗牛老师跟藤林月见是旧识,而且还是前男友的关係,但总不会有人把自己跟前任的故事写近书里吧?
感情类的书有可能,但这本可是推理小说啊!
突然想起在读者群里看过的讨论,很多人认为这次的剧情夹杂了大量藤林月见的人生经歷,尤其是跟蝉衣的互动,看起来那么真实,很可能是确实发生过的。
接着就有人提到了那位神秘的初恋情人。
潘寧世之前还加入过讨论,那时他的想法只是希望把书做好,多了解一些作者的祕闻某程度上能够将故事的脉络整理得更清晰,在文字词句的选用上也可以更精准。
那时候他还想,藤林月见看起来不像是会谈恋爱的人,有一种什么感情都不放在心上的冷漠,跟笔下的主角极其类似。
这段剧情也被拿出来反覆讨论过,在书中这里是竹间卯跟蝉衣情感產生变化的关键节点。原本两人只是兄弟亲情,也许稍稍超越了亲情,但两人的互动跟对彼此的想法,却并未超脱家人的范畴。
也许他们过度亲密,甚至有些生命共同体的感觉。竹间卯在蝉衣被霸凌的时候出面帮助了对方,之后两人成了彼此的唯一,他们吃穿睡都在一起,一块儿玩一块儿笑闹,面对外人的时候同样封闭住自己。
在潘寧世看来,这段感情是很扭曲的,从中他也经常会看出一些很难言述的彆扭。硬要说的话,就像是把一棵原本健康成长的树种在盆栽里,用铁丝去限制它的成长跟形状,硬生生变成某个人心目中的模样。
更重要的是,蝉衣的言行举止给潘寧世太强烈的熟悉感,彷彿看着夏知书在故事里行动。
在这之后,竹间卯发现自己对蝉衣的心意,他不再将对方看做单纯的家人,而是希望两人间有更加亲密的关係。这个认知让竹间卯无所适从,于是离家后就断绝的跟家里的一切联系。
这个故事的悲剧也是从这一刻开始的。
平心而论,潘寧世可以理解为什么这本书的讨论度特别
第(3/4)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