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朝的另一本秘史(17)
第(6/9)节
无疑是弊端重重,进士名额基本上都都权贵子弟所垄断,但不管怎么说都开了考试授官的先河,更别说魏世祖在后面两次科举中点了七名寒门举子为进士,并破格擢升使其掌机要,一举打破了士族门阀凭借血缘关系垄断官场的局面,这些没有什么后台可言的寒门进士也明白自己能在朝堂之上与门阀出身的官僚扳手腕完全就是因为皇帝的信任,世祖以降的魏朝诸帝也是看到了科举的好处,故后十次科举都至少有一名寒门子弟能鱼跃龙门。国祚二百五十六年的乾朝在科举领域的贡献不仅是糊名,科举三年一考就是在郑朝成了定制,郑朝的科举考生也由门阀推荐变成了官学和州县荐送,取士数量也能稳定在二十到三十之间,进一步削弱了门阀士族对于官场的垄断。
乾之后的晋为了进一步打击豪贵在科举方面又有三大创举,第一是为誊写,此招一出可谓是彻底断了考官通过字迹判断考生身份的路子,第二是为恩科,所谓恩科就是晋朝皇帝会在他登基的第二年会加一次科举,如果那一年是科举年,就是恩科并行,录取人数会增加一倍,差不多能有一百人,第三就是增加了名为举人试的资格考,使科举变成了举人,进士的两级考试,论卷豪贵子弟肯定不是寒门子弟的对手。
庆朝统一天下后又给科举增加了秀才级别的选拔考试,至此,秀才,举人,进士的三级制度彻底完善,后面的虞、宁和两夏都是萧规曹随,至多在时间上做一些修改。
祭祖,正是封建宗族用来凝聚人心的套路,转生六年来的种种经历让王嗣璁愈发意识到宗族的宗教属性,封建时代的人不是对于传宗接代痴迷,而是对于香火供奉痴迷,认为人死后有灵,有后人祭祀便是灵魂不灭,没了祭祀就会魂飞魄散,所以没有儿子的男人不是过继同宗子嗣便是收养别人家的孩子,为的就是死后有人给他逢年过节烧纸上香。
王家则是将列祖列宗中的优秀分子的灵位放置于宗族祠堂之中,只要家族不灭每年都会受到丰厚的供奉,以此激励王家子嗣好好为家族的霸业添砖加瓦,昔年王家在前夏崩溃时做得第一件事情就是将祠堂中的祖宗灵位和画像打包带走,有祠堂的地方就是家,而不是带走什么金银细软。
人类的抱团程度与生产力的发达呈反比,越是低下就越是抱团,封建时代是宗族,工业时代是家庭,到了信息时代就是彻彻底底的原子化个人了,王家五服以内的男丁加起来有一千多人,他们都接受过完整的文武教育,相较于大字不识几个的老农来各个都是了不得的人才,他们在王嗣璁所创造的千秋帝业中出力很多,王嗣璁也给了他们相应的回报。
跟着大家将年初一各种繁文缛节的仪式做完回到自己的一亩三分后,王嗣璁发现天都要黑了,除了每月初一,十一和二十一这三天的朝廷法定节假日,像春节、上元节、清明节、重阳节、冬至这些重要节日都是朝野默认的休息日,正月初一到十五就是一年中时间最长的假日。
心中的紧迫感让王嗣璁根本无法放松,对仆人下了不要打扰自己的命令后就跳上了卧床,盘腿打坐运起内功来,王家确实在六百多年的时光中收集了无数的武功秘籍,不夸张说其中八成是对于高阶武者没有什么价值的大路货,剩下的两成中,八成是二流,一流和顶流的加起来有两成,至于武经阁中为何收藏了那么多低阶功法,原因就是充数,就像王嗣璁上辈子经常逛的点娘,有价值的网文并不多,绝大多数都是充数的。
同样这么做的还有另外三个国公家族,原文中有这么一段:江寒青叹了一口气,放弃了猜测对方武功来历的想法。
数百年来江家收集了天下无数的武功秘笈,江寒青从小就刻苦钻研各门派的武功,对于天下武学自
第(6/9)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