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节
第(3/4)节
。
林如海听了之后忍不住皱眉:“这是真的吗?他在江南的时候我听说为人骄傲了一些,有藐视上官的嫌疑,有文采的都有这个毛病,倒是不算什么。扬州距离金陵并不远,我只是听说他日常骄奢,骄奢……也不算是大毛病,在金陵的时候做事还有章法,怎么在京城之后就有些癫狂了呢?”
贾琏说:“贾雨村其人并不是无能之辈,如今各处也有传言说是有人指使他这么做,其中详细的咱们也不知道,不好多说,只是就目前来看确实是有点儿……”说到这里摇了摇头。
林如海已经明白了。
“算了,我与他也不过是早些年认识,这些年在江南来往的不多。我是去翰林院当差,翰林院和兵部向来不和,和他来往的时候就更少了。”
翰林院读书的看不上兵部的那群大老粗,兵部的那群大老粗又看不上翰林院那一群穷酸儒。
可以说两家是两看相厌,来往就更是少之又少。
外边的事说完了,开始说家里面的事。几个人喝了酒,林如海就看着桌子上这些小辈儿,羡慕的对贾赦贾政说:“这正是人丁兴旺之兆,我在江南的时候听说过贵府的家学,如今颇有些名声,这几个孩子是不是在学里读书?”
说到这个,贾政立即来精神了:“正是,如今这两个小的一直跟着读书,读的勉强能让人看过眼去,就是宝玉,前一段时间是跟着先生读私塾,这一段时间去了学里,成绩尚可一观。我知道妹夫腹藏锦绣,比我们兄弟有学问的多,对宝玉我们兄弟也是抱有极大希望的,只是这孩子读书几载,我们也不知道读的怎么样,请妹夫指点一二。”
贾赦在一边说:“我们想让宝玉科举读书振兴门楣。富贵虽好,然而终究不是长久之计,耕读传家才能长久。”
这几句话说的林如海频频点头。
“既如此……”
宝玉瞬间把心提了起来。
林如海问:“最近在读什么书?”
“回姑父的话,跟着先生读孟子。”
“孟子!”林如海这个时候稍微一想就能猜出来宝玉的水平。当年林黛玉进京都的时候就已经读了四书,这么多年过去了,宝玉才开始读孟子……和一般人家的孩子比起来,那确实是优秀。
这个一般人家的孩子还是指那些寒门子弟,家中贫寒接触不到那么多书。所以肯定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找书,找先生,慢慢的理解其中的含义。所以有些人能参与科举的时候已经是中年人或者是白发苍苍了,而那些少年时期参与科举的,要么是真的神童,要么是家里有底蕴能支撑的起读书。
在读书人集中的地方,从不会因为一个人老的牙齿要掉光了去科举而嘲笑他,不仅仅是那种“朝闻道夕可死”的认同,也是社会环境笑娼不笑贫的气氛。穷不是一件丢脸的事儿,老了去科举,也不是一件丢脸的事儿,哪怕白发苍苍哪怕牙齿脱落,一旦中举,整个家族都跟着飞升,做不做官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家族往后可以少交粮了。
像是宝玉这样的膏粱子弟,家中不缺书也不缺先生,更应该从小培养。江南那些大富商大地主家的子弟都是在十岁左右已经通读了四书,他们的童年和青年都承载着家族的希望,所以江南学风浓厚。
宝玉听说从小聪明,这个时候才读了这么点儿,怕是因为家中溺爱给影响了。
林如海捻着胡子点了点头。
“既然如此,那我就问一问。”
这下不止宝玉紧张了,连贾政都紧张了起来。
“孟子曰: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则天下归之!何解?”
简单一
第(3/4)节